Google要借京东反亚马逊,恐怕还差最后一公里
离开中国八年后的Google,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视线。
Google为什么会投资京东?
前腾讯京东电商战略分析师李成东回答是:
“反亚马逊。”
由于涉足领域太多,亚马逊在美国已成为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公敌。
面对亚马逊的威胁,Google选择入股京东——基于线上消费快速增长的东南亚等地区,搭建一个Google Shopping的电商平台。而一个电商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最后一个环节——物流。能否实现及时、高效的物流配送,直接影响着平台的寿命。 本期咪咕悦读汇,小巴向大家推荐一本围绕电商物流的运营、供应链的管理和用户体验展开的书籍——
《最后一公里的哲学》。
原京东物流副总裁、现京东集团特聘顾问张立民将其30年的EMS、顺丰、京东等物流企业管理经验都写进了《最后一公里的哲学》中:直面中国电商物流业的困境和迷思,多方位解读中国式电商物流。
针对下列困扰行业许久的现实问题,该书也提供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配体系管理方法:
成千上万的配送员分布在大街小巷,怎样保证高水平的服务?
每天听到的都是投诉,到底如何做才能让员工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?
在实际作业过程中,如何解决动辄相差5 倍以上的单量波动?
积压是客观的、不能解决的吗?
如何低成本地做到在用户最需要的时候出现?
……
《最后一公里的哲学》(节选)
打造最后一公里生态圈
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困扰物流行业多年的难题,电商物流更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。当仓储、运输、分拣这些环节的效率都明显提升之后,尤其是社区物流、O2O 等新业务出现以后,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更为凸显。
最后一公里,顾名思义,是商品到达消费者的最后一环,与用户紧密相连。其最大特点是分散,站点多、快递员多、用户多,可控性较弱。在这最后一环,快递丢失、送错、延迟送货,快递员态度恶劣,甚至一些安全事件等时有发生。许多突发难题对成本和效率造成了极大损害,同时,也带来了负面的社会影响。
随着技术的发展,快递仓储和转运已经实现了部分机器替代人工,通过对流程的优化,效率相较以往已有很大提高。但是,最后一公里仍然需要大量人工作业,成本居高不下。如何降低最后一公里的成本,提高作业效率,成为各大快递公司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 最近几年,电商企业做了许多尝试,最后一公里的效率有所提升,但仍然长路漫漫。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,笔者总结出两个原则:
原则一:每单距离越短越好——货流人不流最好,也即最后一个存放商品的地理位置,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。比如,快递员在小区门口不动,有专门的配送车辆将订单商品送到快递员手中,快递员只需要送到用户手中即可,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有效作业时间,效率是最高的。
松鼠Ai智适应教育 http://www.pcpop.com/article/6045558.shtml